■ 文/圖 張燕
這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。
1909年12月28日,踏著高亢悠揚的梵唄聲,以劉兆瑞為首的50余名白布商民把一塊鐫刻“永垂久遠”的紀念碑送到臨清“父母官”李仁天手中,感謝他體恤“土布商民獲利至微”而撤銷私行抽用布商漁利的政令。
敬獻紀念碑的50余名白布商民中,超過半數(shù)來自大寺街,“聚昌”布店的掌柜劉兆瑞是他們的會首。有了撤銷私行抽用布商漁利這道“護身符”,大寺街的白布商民不再遭受私行盤剝之苦,而是邁向更為廣闊的天地。
大寺街是一條東西向的古街,長200米,因中段路北建有大寧寺而得名。明清時期,這里是臨清的商業(yè)中心,南來北往的商賈行人如過江之鯽,從古街西頭的運河涌入其中,留下“不去大寺街,不算到過臨清”的佳話。
如今,這條繁盛數(shù)百年的古街,并沒有因為時代的變化走向沒落,而是換了一種身份繼續(xù)守護在百姓身旁。每年約有5萬信徒,循著悠悠的梵唄聲,來到這片心靈的凈土,為自己、家人和我們的國家祈求平安健康。
大寺街的老宅
“不去大寺街,不算到過臨清”
提起大寺街,一定繞不開大寧寺。在劉兆瑞率領白布商人敬獻紀念碑之前的630年,宋人為祈求平安順遂,在運河東岸建造了這座古寺,它是臨清第一大佛寺,舊時與靜寧寺、天寧寺、滿寧寺并稱“臨清四大寧寺”。
大寧寺坐北朝南,占地1萬余平方米,由三進院落組成。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、祭殿、戲樓、大雄寶殿、伽藍殿,東西兩側(cè)輔以對稱禪堂、齋堂,殿、堂、室多達百余間,是“壯麗甲于諸剎”的建筑群。
因靠近運河,交通便利,行人往來不絕,大寧寺香火一直長盛不衰。久而久之,一些精明的商人也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,他們從各地搜羅來奇珍異寶在此開店售賣,大寺街順勢而生,并一步步成長為臨清的商業(yè)中心。
明清時期,大寺街的繁華足以媲美紫禁城對面的大柵欄。成書于乾隆五十年(1785年)的《臨清直隸州志》對此有細致描繪:“東南紉綺,西北裘褐,鼓樂百貨、金珠寶飾,皆萃于此,求取者爭趨之,肩相摩也。”
大寺街中,又以“大寺里”最為繁華。“‘大寺里’指大寧寺山門里,明清時期,來大寧寺燒香拜佛的人很多,在山門里東西兩側(cè)形成80余家商鋪,俺家布鋪就在那兒。”“臨清胡同游”發(fā)起人、劉兆瑞曾孫劉英順說。
大寧寺經(jīng)久不衰的香火,吸引著數(shù)以萬計的商賈行人奔向這里;商賈行人的絡繹不絕,又造就了大寺街和臨清的繁華,并成為運河岸邊的一座“商業(yè)帝國”,以致很多人發(fā)出“不去大寺街,不算到過臨清”的感慨!
“大寺里”處的商鋪
“包袱客”劉氏家族
劉兆瑞的祖上是沿街兜售白布的“行商”,即臨清人口中的“包袱客”。這類商人做的都是小本生意,沒有固定的商鋪,而是背著裝滿白布的包袱走街串巷,或者推著小推車到集市上擺攤零售白布賺取碎銀勉強度日。
憑著誠信經(jīng)營和吃苦耐勞的干勁兒,到清朝同治年間,也就是劉兆瑞的祖父這一輩,獨具慧眼的劉家在香火長盛不衰的“大寺里”置下一間零售白布的店鋪,取名“聚昌布鋪”。鋪子不算大,但生意做得紅紅火火。
布鋪生意好,劉家人的生活也慢慢紅火了起來。賺到第一桶金后,他們在公館街買下一處占地500平方米的二進院落,作為安身立命之所。劉家是臨清當?shù)厝?,劉家老宅的建筑風格也沿用了魯西北簡單、樸實的建造特點。
清末,劉氏家族進入鼎盛時期,劉兆瑞一躍成為臨清白布商會會首。劉兆瑞的女兒出嫁考棚街周家時,浩浩蕩蕩的六十四抬嫁妝頗為壯觀。“打頭的嫁妝已經(jīng)進了周家門,結(jié)尾的嫁妝還沒走出劉家門”,劉英順說。
1954年,我國開始實行公私合營,此時,劉氏家族的生意已由最初的一個布鋪,發(fā)展到擁有“聚昌”“義祥”兩個布鋪的規(guī)模。率先完成公私合營后,劉氏家族的兩個布鋪以及經(jīng)營布鋪的十幾人,均被并入臨清市百貨商店。
劉氏家族史其實是一部濃縮的大寺街發(fā)展史,“茂盛”醬園、“至泰”當鋪、“泰興永”綢緞莊、“永樂園”飯店,百年來,從大寺街“發(fā)跡”的世家大族不勝枚舉,他們共同見證了這條胡同的“百年榮光”。
大寺街
鬧市中的一方凈土
或許是劉家布鋪開在這里,自幼時起,劉英順就對大寺街有著一種別樣的感情。如今,他雖然搬離了公館街的劉氏老宅,但是,只要得閑,劉英順總會到大寺街轉(zhuǎn)上一圈。
其實,像劉英順這樣“牽掛”大寺街的老住戶還有很多。每年約有5萬人奔向這里,大寺街在他們心中,已由最初的“商業(yè)中心”變?yōu)橐环叫撵`的“凈土”。這里悠揚的梵唄聲,能讓他們煩躁的內(nèi)心慢慢歸于平靜。
作為臨清現(xiàn)存的唯一一座完整的佛教寺院,大寧寺保存至今并非一帆風順。1774年(乾隆三十九年),壽張農(nóng)民王倫帶領4000名民眾起義,占領臨清。清軍火燒臨清城,圍剿起義軍,大寧寺在這次戰(zhàn)火中被焚燒大半。
王倫起義被鎮(zhèn)壓后,清政府、民國政府對大寧寺進行了多次增建、繼修,使其成為“臨清第一大佛寺”。遺憾的是,在經(jīng)過“文革”浩劫后,擁有殿、堂、室百余間的大寧寺,只剩下面闊五間、進深三間的大雄寶殿。
在劉英順的記憶里,大寺街是從2011年開始再次熱鬧起來的。當年,圍繞大運河申遺工作,我市對大雄寶殿的頂部、墻體及殿內(nèi)佛像進行了搶救性修復,使這座滿目瘡痍的佛寺重新散發(fā)出生命的氣息。
如今,大寧寺連同其所在的大寺街,沒有因為時代的變化走向沒落,而是換了一種身份繼續(xù)守護在百姓身旁。虔誠的信徒們,無論走了多久,總會循著悠悠的梵唄聲,再次回到這片心靈凈土,緬懷過去,暢想未來。
2023-04-18 09:17:34
2023-04-18 09:12:24
2023-04-18 09:11:24
聊城新聞網(wǎng) 2006-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/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(lián)合主辦
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(wǎng)安備 37150202000134號
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(jīng)營許可證(魯)字第720號
本網(wǎng)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18663509279 舉報郵箱:lcxw@lcxw.cn